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住区普遍开放,操之过急

有方空间  2016-02-25 17:43

1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印发公布,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路线图”,或将影响多达7.5亿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的生活。

此次发布《意见》包括强化城市规划工作、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等九个方面共三十条。其中,第十六条中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发热议。网络阵营迅速分化为“看起来很美”的感性赞美,死理性派的批评质疑,当然还有从业者中为数不少的谨慎关注派。有方特别采访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此次《意见》对建筑相关行业的影响和意义。

观点1:城市专业问题如果都这样需要中央发话、尊于一统、一言九鼎,那么就不再需要专业人员在学术层面的探索、试错和竞争,专业也就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曾担任深圳市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处长的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表示:“‘窄马路、密路网’,十年前我会认为很好。十几年前的中心区规划管理中,主要的斗争就是不断去切小规划机构提供的大马路、大地块,比如投资大厦所在和相邻地块一分为六、七,海关地块一分为三,凤凰卫视地块一分为二,卓越皇岗地块一分为二,等等。到今天,这些理念终于在中国规划界有所反映,中央也发文来纠正。但我认为这些改变太晚,已经到了需要更先进理念的时候,比如倡导慢行和PRT的绿色基础设施。因为,即使‘密路网’有助于汽车交通,终对城市也是毒瘤癌症无药可医的”。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意见》似乎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城市专业问题如果都这样需要中央发话、尊于一统、一言九鼎,那么就不再需要专业人员在学术层面的探索、试错和竞争,专业也就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打个比方,从此某种城市规划观点做法(不管其是否合理)就成为汉武帝的儒家学说了”。

除此之外,黄伟文表示:“不做围墙小区是一件好事”。至于小区安全及噪声问题,他则认为不会产生什么实质区别:“在一个到处是汽车的城市里,大小区和小小区的安宁都好不到哪去。而小区封闭追求小范围安宁的做法,是中国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居住模式。国外城区居住更多是依靠城市公共空间/公园来休闲。一个城市到处由封闭小区组成,就不是一个友好开放的城市,也无法形成一个城市居民的公共意识,这样的城市不会是个好的宜居城市”。

观点2:我认为目前还无法做到普遍开放住区的程度。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暨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段进宇看来,《意见》的发布比较突然。长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均学习自西方,但是,在西方城市规划体系中,其实并没有“封闭住区”的概念。可以说,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理论一直处于脱节的状态。一方面,在西方知识体系下,从学术角度出发,封闭住区自然是落后的观点;而另一方面,封闭住区又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的现实及群众基础。

段进宇表示:“开放实际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学界的共识。只是在中国来说,这个开放的过程也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其过程也取决于决策者所成长的时代和环境,并没有普遍的标准。假设80后一代成长为城市的决策者,且大部分业主都是80后,那也许开放住区就能够成为主流”。

111

很明显的问题,恐怕还是如何实现。《意见》只能说明国家高层更加明确了规划目标,而如何改变有着坚实群众基础的封闭住区,还有着众多的现实问题。封闭住区并不仅是一墙之围,通常来说,它更多指向的是开发地权整块划定,社区业主共有产权。社区一旦开放,首先须有法律对公、私产权进行界定。在西方,地权分散,也就自然为开放住区奠定了基础”。

言语间,段进宇不无担忧:“在中国,小区道路属于准私人的领域,理论上应有业主决定;而目前,小区道路实际上还是由开发商决定,再移交业主。一旦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介入小区道路,道路成为市政道路,带来的是巨大的管理压力。如果管理不力,谁来负责?居民的合理诉求又该如何解决?”

“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在段进宇看来同样值得商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应该允许不同的设计趋向,不见得要统一模式,比如儿童和老人需要有足够面积的安全活动区域,“窄马路、密路网”就并不一定合适。他认为因地制宜,利益相关者共同讨论得出终方案,也许才是合理的做法。

“我认为目前还无法做到开放住区的程度”。在《意见》中,“原则上”、“逐步”等词能够看出循序渐进的考量,“开放住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与中国不同,西方有着长期的传统,各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经验。而在中国,不啻于从无到有,政府一定要做好付出相应代价和引发社会矛盾的准备。

观点3:小住区、窄马路、高密度,一定会使城市的面貌变得更好。

墨泰国际设计机构首席建筑师沈驰则表达了基本认可的态度。他认为从学术角度来说,“开放住区”是值得赞赏的方向。封闭住区带来的问题,也早已达成普遍认知:住区形成‘孤岛’、割裂城市空间、城市缺乏足够的步行街道、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等等。从这个角度看,小住区、窄马路、高密度,一定会使城市的面貌变得更好。然而,沈驰认为《意见》中确实存在一些描述不清的句子,比如“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多大的封闭住区?规模并不明确。大型封闭住区必须反对,而小尺度的封闭住区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用极端假设,四合院当然可以接受。

尽管方向正确,但是中国目前积重难返的状态也不容乐观。围墙怎么拆?毕竟,对于封闭住区安逸的状态被破坏,居民必然难以接受。”相对而言,“新项目从初规划进行尺度控制是可行的”。

后,沈驰认为《意见》的发布对建筑师是有正面的影响的:“恐怕以后大花园、大构图的规划街区会逐渐减少,更多的是类似欧美棋盘式布局的开放住区。”

观点4:其实,三四年前,深圳市规划局就规定了住区不设围墙。

其实,有方通过有关部门了解到,早在三四年前,深圳市规划局就做出了住区不能设围墙的规定。但开发商的一般做法,则是在报批时图纸上不画,而后期施工中则以景观为由建造围墙。可以说,仅就深圳而言,住宅小区在理论上早已开敞,而客观上却始终存在且几乎占据了城市住宅的绝大部分。

这次政策公布后,各方为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意见》中未明确的执行细则——下一步,从哪些层面设置监管措施?如何保证新的开放式街区住宅设计能够落地?

在普通市民中,针对安全、私密、噪声、交通等方面的担忧已经甚嚣尘上,作为民生支产业,地产企业必然需要谨慎考虑这类市场需求。同时,开放街区必然改变现有小区物业管理模式,也导致建设和管理成本的激增,这会不会造成房价的再次走高? 从无到有,我们又能从国外开放社区中吸取怎样的经验?

开放住区案例

代官山集合住宅

建筑设计:桢文彦

111

日本建筑师桢文彦的成名作品,在都市环境中创造一处非正式的不拘束的领域。代官山集合住宅位于日本东京涩谷区,位置适中,建筑基地形状不规则,只有沿街一面较整齐,地势有一定的跌落。

建筑极大的利用了“沿街空间”,并采用了诸如转角广场、下沉庭园、内外通透等典型的城市设计手法,建筑沿街一面有高出道路的平台,供人们步行之用,从平台可以直接进入商店。

111

代官山集合住宅前后建造时间长达25年。随着建设,“沿街的围墙”逐渐变成了“沿街的空间”,并以不断变化的建筑形式逐渐增生,在总体设计上表现出差异和类似的关联。在与街道平行的硬质临街面内部,设计了一系列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的都市空间,在合理布置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与人的尺度相符的空间环境。

这是难得一块由同一位建筑师之手,通过整体的城市设计思想,在一个如此长的时段内设计出来的城市街区,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新加坡“交织住宅”

建筑设计: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与Ole Scheeren奥雷·舍人建筑事务所

111

这座相互交错的建筑占地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70000平方米,一共开发了不同规格的公寓1040个,并都拥有开阔的室外空间和景观。整个建筑群有31个公寓楼,每个六层楼高,尺寸完全相同,他们在一个有着8个大开口和通透庭院里堆积并叠加呈六边形排列。

这些连体建筑楼群形成一个垂直村落,拥有串联式的空中花园和私密及公共屋顶平台。设计充分利用了场地的大小,并通过建造大量的屋顶花园,美观的空中露台以及串联式阳台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地面车辆交通设计为简单,以此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园林绿化。交错排列的建筑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设计时对日照,风和微气候条件都经过了严格的环境分析以及低能耗的整体策略上。设计通过开阔的公共楼群空间和宽阔的视野范围保持了个人公寓的私密感,同时还包括公共活动空间。大部分的住宅交织在郁郁葱葱的绿化带中,并为社会互动,休闲和娱乐创造了空间和机会。

瑞士La Fontenette社会住宅

建筑设计:frundgallina

111

这里可以用“公园式生活”来描述,原来的树木被保留,7座新建筑自由地散落在这些树木之间,它们定义着高品质的室外空间。开放街区的发展也让人们足以想象建筑和自然紧密融合的美妙图景。

111

该项目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每座建筑通过位置的不同和窗户的尺寸来彰显特色。每座建筑都呈现出三个同心环结构,且每层的公寓类型各不相同,从一居室到五居室不等。建筑首层均经过精心设计,融合于周边环境同时包含多个附属功能用房。

标签:住区开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